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_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第7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三国:关家逆子,龙佑荆襄 第72节 (第1/2页)

    诚如,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刀,宋国的秤,鲁国的匕首,吴越的剑……

    在弩上,韩国闻名于世,所谓——“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!”

    只是,在战国时期,韩国的弩制造技术在秦国发扬光大,其标准化施工之下,秦弩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远超六国。

    秦人打仗也讲究“强弩在前,锬戈在后!”

    无论是古籍中,还是坊间传言,有关秦弩的故事太多了。

    相传……长平之战,赵括纸上谈兵,被秦军断了粮草和援军,赵军饿了四十六天。

    在这种境况下,赵人孤注一掷,组建了四支最精锐的突围部队,由赵括亲自统领。

    可谁曾想,赵括才“一出门”,就被漫天的弩矢射中,殒命当场,突围的部队也鲜有生还。

    这便是秦弩的威力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还有古籍上记载的。

    秦军抵御匈奴,匈奴二十万飞骑来犯,愣是被秦将蒙恬以大盾在外围防御。

    盾内则排上数十排弩手,秦弩之下,万矢齐发,匈奴二十万大军顷刻倒地一片,阵型大乱。

    而接下来的战场,秦弩将匈奴的弓骑死死的压制,给了步兵掩杀冲锋的机会,一战诛杀匈奴十万,逼得匈奴后退七百余里,近二十年不敢进犯中原。

    此亦为秦弩的威力。

    当然……

    在汉代,弩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。

    比如飞将军李广的“汉大黄参连弩”,就曾射杀匈奴左贤王数人。

    再加上十余种不同强弩的种类,汉军的弩也曾让胡人闻之胆寒。

    只是,汉代的弩偏向“弩机”,而非用臂力或脚力施展的单人弩。

    运输、机动难免不足。

    综合射程、射速、机动力,秦弩依旧保持着绝对性的优势。

    只是,汉末时期……天下大乱,随着边陲的动荡,许多制弩技术失传,别说是秦弩,就是“大黄具弩”、“六石具弩”,“八石具弩”的制作工艺也极难寻觅。

    渐渐地,弩的威力越来越弱,射程越来越短,哪怕是“诸葛连弩”也仅仅只有七十米。

    这种射程,也仅仅只能打打前排,根本威胁不到敌军的心脏地带!

    正因如此,失去了威力、射程的“弩”,渐渐被时代淘汰,鲜有诸侯再去配备弩军兵团。

    反倒是弓,成为了战场的主流。

    当然,归根结底,这是因为技艺的失传,是因为乱世不会给一个诸侯充足的时间去对弩进行精研。

    思虑间,关麟与这老头到了城郊的一处,他太好奇……这老头是不是唬他的。

    却见这老头唤了一个壮汉,这壮汉也极是听话,向他恭敬行礼过后,就按照他说的,脚踏弓身,臂拉腰拽,以全身之力上弦……

    随着“嗖”的一声,弩机发射出的箭镞仿佛刺破空气,弓弦回弹与空气剧烈的摩擦,发出尖锐的呼啸声。

    这只是一支弩矢射出时的声音,若是万弩齐发……那“破风”的声浪会是何等壮观?

    关麟不由得遐想连篇。

    也直到此时,他方才能体会到,为何秦军战前要呼出那“大风大风”的声音。

    ——这可不只是为了壮胆啊!

    离弦弩矢,在空中穿梭的速度极快,目之所及,那弩矢已经落地,关麟无法确定究竟有多少步,但大致看来,定是超过四百步的。

    那时的关麟还特地感受了下这边的风向,只是轻微的顺风……

    若是风更大些,顺风的话,或许真能达到《战国策》记载的八百步!

    一时间,关麟不由得心驰神往了起来。

    那老头仿佛看出了关麟所想。

    他张口道:“到不了八百步的,什么风向我都试过了,五百步都到不了,至多四百多步,这《战国策》看来也不严谨哪。”

    看到这儿,关麟感觉遇到“大腿”了……

    这货既然能制造出秦弩,那……其它的一系列图纸,他多半也能成功制作出来,关麟突然觉得这趟穿越的“前途”就光明起来了。

    这一刻,他还真想拜师……

    哪曾想,提及拜师,这老头一个劲儿的摆手,“你能绘制出此秦弩的制造图,老夫可不敢当你的师傅,老夫姓黄,不妨你就称呼我一声‘黄……’”

    这老头本想让关麟称呼他一声“黄老”……

    没曾想,关麟拱手直接称呼道:“老黄”!

    这本是关麟随口称呼的,谁曾想,这老黄,一喊就喊了整整半年。

    后来,这老黄就带关麟去了自己的山庄,关麟这才发现,这老黄除了家境殷实外,还真有两把刷子。

    山庄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