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5章 (第2/2页)
忽然变得如此沉重,不免有些伤感: “节哀。” 江行抬头,道: “无妨的,先生。人有旦夕祸福,谁也没法预料到明天会发生什么。” 时溪午像是头一次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一般,感慨道: “我常对学生说,修身为上,学问次之,不想你二者都做得不错。从这次的测验我便能看出来了,你实话说,我课上的那些内容,你都会了吧?” 江行顶着时溪午询问的目光,硬着头皮道: “……是的。” 当着先生的面说他讲的内容自己都会,这也太不像话了,显得有些自矜自傲。但时先生课上讲的内容,江行确实都已经掌握了七七八八。 时先生并不意外,道: “既如此,我的课你可以不用来上,或者只上你自己认为需要的。这样,对你的学习也有所帮助。” “另外,原本我想直接引荐你去高学段,但鉴于你尚未考中秀才,高学段没办法收。所以,我课下会针对你的学习情况,单独给你布置一些课业,你认为如何?” 江行没想到先生愿意给自己开小灶,喜出望外之下自无不可,道: “多谢先生教诲!” 几个时辰后,江行看着先生留给自己的课业,陷入了沉思。 今日先生给的是两道墨义题,也就是常说的默写题。 这类题考察对经义典籍的熟悉程度,说难不难,说简单不简单,要的是对典籍事无巨细的背诵记忆。江行捏着先生给的那张纸,见纸上写: “民富之道二,所谓二者何也?” 江行“啧”了一声,同系统吐槽: “关于民富的论述有好几处,先生没有具体说明,莫不是在给我上难度?” 086说: “他要是不上难度,岂不是太简单?” 江行笑笑,说: “这也没难住我啊。” “二”,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提示了。《孟子》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有云:“易其田畴,薄其税敛,民可使富也。” 江行便写下: “对:易其田畴,薄其税敛。谨对。” 墨义的答题格式前要写“对”,后要写“谨对”。一般考试时有十道题,十道题里对上四道,就算合格了。就像今天先生给的这道题,提示甚少,如果拘泥于“民富”,去搜寻相关典籍里的论述时,保不齐就会混乱。 第二道有些难: “作者七人矣。请以七人之名对。” 江行: “……” 好,他说为什么上一道题没啥难度,原来在这里等他呢。 《论语》宪问篇第十四提到了“作者七人矣”,但是正文中并没有提到这七人是哪七个人。江行记得这七个人的名字见于注疏,再去回想时,却记不全了。